這兩年以來,「通關」的訴求不斷。單看坊間的輿論、某些權威及專家的發言,甚至乎是商界巨頭及政客們的表態,我們已可知道,香港商界十分希望可以盡快實現兩地「通關」。
香港商界在推動「通關」之輿論上,已明顯投入一定的人力及物力,但兩年多的時間足已證明,資本家就算可以主導香港的輿論,亦不可能防礙中央對實行「動態清零」之決心。如果香港無法實現「動態清零」,在短時間之內,根本不可能與內地「通關」。
我們亦不妨「停一停、想一想」,香港商界在抗疫路線上的主張,有什麼地方出問題?
● 香港商界低估了內地實行「通態清零」之決心。港商陳啟宗曾言道:「大家始終要打開門做生意。」對香港人來說,當疫情爆發時實行全民檢測、大規模隔離、封區或封城等等,當然會打擊經濟。但對內地而言,以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來說,這種大規模的隔離手段,把爆發疫情的區域封鎖而保障大部份人的自由,卻不僅可以保障市民的健康及安全,更可以確保整個國家的經濟能穩健地發展下去。因此,內地可以一方面「打開門做生意」(只封鎖一部分地區),另一方面繼續做好防疫工作。
● 港人亦高估了歐美人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。其實,香港各行各業極度依賴內地經濟,而不是歐美經濟。內地旅客及資金來港,才可以使香港興旺。近年,在港的歐美人亦越來越少,就僅6萬人左右,我們值得為這區區幾萬人的便利而放棄內地的生意嗎?歐美人為何要來港呢?還不是為了多做內地人的生意?香港商界就是因循舊習及崇洋,完全忽略了事實之本質。
● 港府的防疫政策仍是「卡在中間」,既無法達至「動態清零」,又不能乾脆「與病毒共存」。外國旅客來港,要先接受香港的隔離。如要到澳門及內地,又要再接受隔離。這樣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。
● 所以,有人提議「先通外關」。首先,這「先通外關」的主張,又是否算是港府可以決定的自治範圍呢?香港商界們要先搞清楚。然後,就算妄顧港人的健康及安全而「先通外關」,內地各省市對香港的防範亦只會再加強。香港在「先通外關」後,似乎可與新加坡看齊了,但外國人來到香港後,仍不能自由進出內地,這跟留在新加坡又有什麼大分別呢?這「先通外關」的建議,就只是方便權貴及高官們的子女可以出國升學,假期後又可輕鬆回港。這也使很多香港中產可以出國旅遊。但這做法與內地算是進一步的隔絕,將會進一步打擊香港的經濟。
● 因此,這兩年來我們不只看到不少香港的權貴、專家及時評人在主強「與病毒共存」,還反過來不斷批評內地的防疫政策。簡單來說,就是要內地放棄防疫。當上海主張「精準防疫」的措施後,香港已有不少人響應。當「精準防疫」失敗後,在香港又出現了一系列狠批「封城」及「全民檢疫」的文章。簡單來說,香港的「共存派」,亦呼應了內地持相同意見的人,作出某程度上的裡應外合。他們之目的是什麼呢?他們就是為了「通關」而主張「共存」。他們當然清楚知道,只有內地及香港一同「棄守」及「躺平」,我們才有望可在短時間內「通關」。
無論是「自然群體免疫」、「以疫苗建立全民免疫屏障」、「達爾文式抗疫」及「混合免疫」等提倡,都是「與病毒共存」的代名詞,即等同「躺平」,肯定會造成大量的傷亡,並對區內經濟造成嚴重的打擊。
就算香港的資本家認為普通小市民的生死根本「事不關己」,但在政治層面上亦要想清楚自己的「位置」。大家絕對要小心因小利而忘大義,最終鑄成大錯。
在「一國兩制」之下,某些港人在提倡推動「與病毒共存」,甚至乎企圖左右內地的防疫政策之走向,這絕對是十分愚蠢的行為。無論事態發展怎樣,對港人來說都沒有任何好處。就算內地政府在「共存」後太平無事,港人都明顯有「井水犯河水」之嫌。
若內地順應香港商人的意願,最終放棄嚴緊的防疫措施或批准兩地「通關」,如果萬一出問題的話,大家又認為這「黑鍋」會由誰來負責背負呢?
文:寒柏
學研社成員,從事金融業,亦為自由撰稿人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